造假之風愈演愈烈 揭開藝術藏品造假黑幕

  近日一篇關于“文物造假者趕超科學家”的報道頗為引人注意,報道稱,文物造假者的造假技術緊盯先進的文物鑒定技術,每每令文物專家判斷失誤,驚詫不已。在收藏日漸繁榮的省會長沙,也存在藝術藏品造假的陰暗面,造假到底是個什么狀況?記者日前進行了深入調查。

     “只有5%是古舊物品”

    清水塘市場(長沙市博物館假日藝術品市場)是長沙很出名的古玩市場,每周五、六、日開市!盀榱速I到好東西,我當年4點多就打著手電出門了。”古玩鑒賞家廖文偉對記者說,F在市場上寶貝多嗎?“只有5%是古舊物品,其它的都是仿品!”廖先生很肯定地說,“賣主會先和你說上幾句,看你識不識貨,再考慮怎么騙你?吹轿覀儊砹,他們不會搭理。”

    在清水塘市場旁的一些招待所里,一到每周臨近開市的時候,總是住滿了不少來自各地的文物販子。在開市之前,他們就會打電話給一些客戶,稱自己帶來了不少好貨,就在房間里,請對方過來看!澳谴蠖际球_人的!”受訪專家稱。據介紹,這些文物販子里有來自江西兜售仿古瓷的,有來自河南出售仿青銅器的,有來自蘇州賣仿玉器的……

    “這些造假者很厲害!”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字畫鑒定專家、副研究員李智勇說,“一件古瓷剛剛出現,不到三天,假的就出來了!”“在江西還有仿高古(高級文物、古玩)的‘作坊’,門檻很高,”廖先生補充說,“我有個朋友假裝是買貨者,想去制作的地方看看,那個聯系人帶路費就要一千!”而據說,在天津還有字畫造假、批發(fā)的“一條龍作業(yè)”。

“有窩點,百把人是保守數字”

    文物、古玩造假之風愈演愈烈,長沙的情況怎樣呢?

    “人數有百把人……”李智勇一笑而過,“這只是保守數字!薄巴鹾┥健⒁讏D境、歐陽篤才、曾曉滸、陳白一、顏家龍、李立、史穆……(的作品)都被人造過假!崩钕壬灰稽c出這些湖南名家的名號,“其中許多人都還在世。像王憨山等人,有專業(yè)造假者去偽造,至少有四個‘大窩子’,包括長沙、湘潭、婁底、雙峰。造易圖境的假比較厲害的是長沙、懷化,造鐘增亞(假)的是長沙、衡陽……”這讓記者發(fā)出了“整個湖南大概有多少造假者”的疑問,“說出來會嚇了你!”李先生說道,“有的一個窩點就有幾十個人造,像一個廠!

    廖文偉也說了他的兩次親身經歷。一次,他到金石書畫家李立家去,剛一進屋,李立就拉他到一畫作圖錄前,用手指著說:“一、二、三、四(四幅畫),都不是我的,只有署名、題字是我的!”另一次,他到一相識的古玩界收藏人士家去,因為熟識,他隨便走看,偶然推開一扇門時,竟正好看到四人在造古代畫家石濤的畫,有的在繪畫,有的在刻印……

“成百上千倍的利潤”

    造假者如此猖獗,驅動他們的是巨額的利潤。

    字畫是造假成本最低的,“一幅畫,不過一張幾塊錢的紙,幾滴墨,還不是一瓶墨。但一賣出去,少的幾百幾千,多的幾萬幾十萬,成百上千倍的利潤!”李智勇說。

    古瓷造假利潤也頗為“可觀”。據業(yè)內人士透露,在長沙一有名的古窯址就有造假點,他們“就地取材”,用遺址的土,運用自己“耳濡目染”下掌握的技術,燒制仿古瓷。這樣賣出的“產品”也是獲得暴利。

    另外像竹雕等,因為取材容易,僅需手工,利潤也很高。

    據專家介紹,造假者一般是一些有一定專業(yè)知識的人。以字畫為例,造假者大多對書法、美術有一定了解,但在創(chuàng)作實力上不如大家,名氣不如人。為了“養(yǎng)家糊口”,牟取暴利,他們就干起了這些營生。

五花八門的造假術

    據專家介紹,長沙文物造假以字畫、古瓷為主,竹木牙雕等次之。

    一位受訪專家介紹,一位靠文物造假掙了幾十萬,后來洗手不干的人,曾敞開心扉向他“總結”了古瓷造假的不少經驗,大致有洗、埋、擦、浸、擊古、做污垢等。這些手段的目的在于“去浮光,做包漿”(即消除瓷器剛出來時的鮮亮光澤,但又要制造與古瓷相似的自然光澤),“做舊”,使瓷器盡量與古瓷相仿。

    “洗”即用酸洗瓷器;“埋”是將瓷器在地下埋上幾年,放進一些其它物品,模仿古代的地理環(huán)境;“擦”是用特殊粉末、草葉等擦拭;“浸”指將瓷器浸于特殊液體中;“擊古”為專業(yè)術語,意即打擊、刻磨瓷器,使其產生磨痕、破損,再經加工,制造歲月滄桑感;“做污垢”即故意使瓷器變得邋遢,看上去年代久遠。

    李智勇介紹了字畫的造假歷史和技術。他說,仿制字畫從唐太宗要馮承素等人摹《蘭亭序》就已開始,當然那時還不能稱造假。而越是太平盛世,仿制造假就越厲害。如唐以后的北宋末三足鼎立、相對穩(wěn)定的時期、明代中晚期、清乾隆時期等,而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,達到了仿制造假的最高峰,F代的高科技讓造假手段花樣翻新、層出不窮,讓人防不勝防。

    傳統(tǒng)的字畫造假技術有摹、臨、仿、造代等!澳 奔从眉埫稍谠,進行勾填描摹;“臨”即放一原件在旁,仿作;“造”指一個長手卷裁成幾部分,把一真跡上的題款取下,與假畫相配,把真畫與假題款相配等;“代”指畫為他人所作,自己只題款或只蓋印章等。

    而在這些傳統(tǒng)技術上,近年又出現了“印”的技術,即用電腦制版,將字畫印出來。

    但或許因為造假物品類型的關系,專家稱,尚未發(fā)現長沙造假者運用科技達到了X光之類的地步。

“古董是虎豹,收藏是陷阱”!?

    現在文物收藏界有句話,叫“古董是虎豹,收藏是陷阱”,意指其中欺詐頻頻、贗品眾多、容易上當。

    時逢盛世,老百姓收藏的積極性越來越高,但受訪的專家都提醒:搞文物收藏一定要做好準備,要對歷史文化知識、專業(yè)知識有相當的了解,切莫盲目跟風。

    李智勇說,對歷史、對時代和名家個人風格的了解,以及基本的邏輯知識,都是必需的。如現在市場上隨處可見《清明上河圖》,只要稍有點歷史、文化和邏輯知識的人就知道這有多荒唐。而某個朝代的書風、畫風可能跟當時皇帝的喜好有關。從時代方面舉例,像“文革”時期就基本不會產生與曾國藩、左宗棠、孔、孟有關的作品。

    廖文偉認為,對文物的鑒別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,要靠自己眼觀、耳聞,探索、積累。現在不少學者,因為接觸市場、實物較少,在鑒別時時?醋哐邸

    文物考古專家周世榮表示,鑒別古文物,一要看發(fā)掘報告,看出土文物的圖片資料;二要看實物,到博物館等場所參觀。

    專家們希望市民能擦亮眼睛,增強防范意識,在享受文物收藏樂趣的同時,不要上當受騙,讓古董真成虎豹,收藏淪為陷阱。